近日,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行密集發布中國經濟下半年展望,普遍上調增速預期,并指出貿易競爭力將支撐人民幣長期走強。其中,德銀預測 2025 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至 7.0,2026 年底進一步觸及 6.7,這一判斷與美元指數近 10% 的累計跌幅形成聯動,為紡織出口行業帶來結構性挑戰。
美元走弱與人民幣升值的雙重邏輯
從 2022 年美聯儲加息周期開啟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至 7.3,到 2025 年美元指數因美國政策不確定性回吐去年四季度全部漲幅,累計跌幅近 10%,匯率市場的逆轉深刻改寫了紡織企業的盈利邏輯。高盛指出,美元走弱呈現 “快速貶值后緩慢下跌” 的歷史規律,預計未來仍有 10% 下跌空間,而中美關稅戰緩和的聯合聲明進一步強化了人民幣升值預期 —— 截至 6 月 9 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報 7.1831,離岸匯率報 7.1845,機構預測 12 個月內人民幣有望升值 3% 至 7.0。
驅動美元走弱的因素包括特朗普政策落地不及預期引發的 “交易退坡”,以及市場對 “對等關稅” 推高美國通脹的擔憂。Janus Henderson Investors 指出,投資者因政策不確定性轉向避險資產,疊加美聯儲可能開啟的降息周期,共同形成美元下行壓力。
紡織出口告別 “匯率套利” 依賴期
過去三年,美元強勢周期中紡織企業曾通過 “低價出貨 + 匯率差價” 維持現金流,甚至出現匯率收益高于經營利潤的現象。但這一模式正隨人民幣升值難以為繼:當美元指數從高點下跌 10%,以美元計價的出口訂單若維持原價,企業將面臨匯兌損失;若提價則可能喪失價格競爭力。而紡織行業上下游供需失衡的現狀,使得企業溢價能力薄弱,“降價容易漲價難” 的困境進一步凸顯。
特朗普政府推動美聯儲降息的政策取向,更讓依賴強勢美元的出口策略進入倒計時。數據顯示,2025 年一季度紡織企業訂單中,采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已從去年的 25% 提升至 38%,部分龍頭企業開始通過外匯對沖工具鎖定成本,但中小廠商仍面臨 “低價內卷” 與 “匯率風險” 的雙重壓力。
行業轉型迫在眉睫的結構性挑戰
匯率環境的變化實質倒逼紡織行業跳出 “價格競爭” 陷阱。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成為破局關鍵 —— 我國紡織行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達 63.7%,智能工廠在化纖、棉紡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柔性化生產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業應對小單快反需求,擺脫對低價策略的依賴;另一方面,中非產能合作等產業鏈重構路徑為企業提供新選項,通過在非洲布局生產基地,可利用當地勞動力成本優勢與區域市場準入政策,對沖人民幣升值對出口報價的影響。
國際投行對中國經濟的樂觀預期,本質上源于對產業鏈韌性的認可。當人民幣匯率從 “貶值紅利” 轉向 “價值錨定”,紡織行業需要以技術升級、品牌建設和全球化布局重構競爭力,在匯率波動的新周期中實現從 “價格優勢” 到 “價值優勢” 的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