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服裝制造業柔性化生產在加速,生產周期在縮短。變化越來越快,疫情后:服裝行業是否會出現“云端制造”?共享車間、共享工人 是否大規模出現,翻越工廠圍墻的制約,實現社會化的柔性生產?
服裝等制造業的轉型路徑之一:從大批量生產到柔性制造、個性化定制
一、制造業轉型方向:單純“生產制造”轉向“供應鏈協同”
制造業的長期價值在于幫助你下游的客戶賺錢。互聯網作為一種廣域的連接工具,完全可以更低成本地將服裝供應鏈的上下游連接起來,通過數據協同實現更大范圍的供應鏈協同。所以,服裝的”云端制造“在這種趨勢下,未來3~5年也不可避免的出現。
“云工廠”:通過這個云平臺,機器的閑置率、空閑率降低了。過去,有些機器一年里有半年是空著,現在入駐“云工廠”,開機率能達到80%以上。
在浙江桐鄉,在桐鄉,一家毛衫生產企業,每臺設備上如今都排著好幾張生產單,而這些都不是企業客戶的訂單。當地50多家企業聯合組建了“共享工廠”,所有企業的設備和訂單數據都錄入了大數據系統。一有訂單,每家工廠根據自己的生產情況分配產量,甚至連工人都能實現共享。
二、柔性化生產將成為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中國,以服裝、箱包產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到東南亞勢不可擋,中國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制造產能。換個角度理解這句話,如果中國制造業具備柔性化生產能力,那么就可以把更多的工廠留在中國。
所謂柔性化生產是指,在品質、交期、成本保持一致的條件下,生產線在大批量生產和小批量生產之間任意切換。業界談論更多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只是柔性生產的一種形式,并不是通用模型。同時,所謂“小多快”(小批量、多品類、快速生產)也不是真正的柔性化,因為大批量訂單做不了也不是真正的柔性生產。目前,方興未艾的“智能制造”,我們認為也是應用IOT技術來實現柔性化生產或定制化生產,總體上也屬于這個范疇。
柔性化生產之所以成為服裝等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結合前面第三點“供應鏈協同”就不難理解。“供應鏈協同”要求制造企業的產能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變化彈性釋放:賣得好、需求多就多生產;賣不好,需求少就少生產。制造業柔性能力不夠,意味著你的客戶就要倒霉了,要不必須大批量采購占壓資金,要不就要忍受斷貨停產的風險。
三、服裝車間如何柔性化生產?
60年前大野耐一創立的“豐田式生產方式”(美國人總結為精益生產)已經極大地突破了柔性化生產問題。精益生產不僅僅是通過消除浪費來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快速換模、單件流等生產方式的創新實現了柔性化生產。
大野先生認為生產市場不需要的產品、過多生產是最大的浪費。這在本質上,已經包含了產銷和諧、產銷匹配的深意。到90年代,佳能的細胞生產又將柔性化生產推進了一大步。以大量運用多能工的細胞式生產,不僅實現了多品種生產組裝的快速切換,而且激發了工人的創新能力。
同時期,以戴爾大規模定制為代表的生產革新代表了另外一種柔性化生產思路,即對產品按照其功能進行劃分而進行模塊化設計,建立產品族和零部件族,內部實現零部件的標準化、通用化。這一模式成就了戴爾的輝煌,并作為一種商業思想廣泛傳播。國內工業3.0的標桿企業尚品宅配、索菲亞、青島紅領等也都沿襲這一模式而成為行業翹楚。
所以說柔性化生產本身與互聯網無關,互聯網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更大范圍的產業鏈協同問題,包括生產制造企業與下游的客戶,也包括與上游的原材料商、設備制造商之間的協同。
四、不但要柔還要快 快速響應比降低生產成本更重要
在需求快速變化的今天,服裝等制造業最重要的一項能力是快速響應市場,而非生產成本。快速響應包括產品創新能力、快速交貨能力,以及連續補貨能力等。在產能過剩和互聯網的倒逼下,無論是服裝鞋帽箱包等消費品,還是棉紗、鋼鐵、有色金屬、五金、塑料等工業品,在訂單需求上都出現了小批量、多品類的變化趨勢。
在市場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廠商都不愿意大批量訂貨,而是更多地通過小批量訂貨來試產試銷,直到測試出市場的真實需求,才開始大批量連續訂貨。為保障生產和銷售的機會,小單、急單、短單已經大行其道,這無形中倒逼生產制造企業必須能否快速響應,否則將逐步出局。
快速響應對下游客戶的價值體現在,把客戶從庫存積壓和斷貨停產的風險中解放出來,及時把握市場銷售機會。
五、服裝制造業邁向工業4.0 精益和IE是繞不開的一道坎!
中國制造業要邁向工業4.0,必須先補工業3.0的課——精益生產;甚至是工業2.0的課——IE(工業工程)。IE是一切之本,TPS、6Sigma、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瓶頸理論,常與精益生產、六西格瑪并提)、5S(源自日本的現代工廠管理理論)都是建立在IE基礎之上。豐田生產方式就是工業工程在豐田公司的具體應用。IE是以科學的方法,有效地利用人、財、物、信息、時間等經營資源,實現產出最大化。
有效實施IE可以實現企業在不需要資本投入的條件下,實現成本降低和效率大幅度提升。但是,IE、精益生產的推行,最重要的是一把手的觀念、決心,甚至情懷。因此,就單個工廠升級到工業4.0無法超越這道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