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普遍認為,隨著人民幣匯率升值與基數翹尾因素減弱,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也將面臨著從“恢復性”狀態走向“常態化”的過程。
這種“常態”首先來自國際外部環境改善。在國際市場需求總體回暖的情況下,主要國際組織紛紛上調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經濟預期增速達3.5%,創下了3年以來的新高。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外貿應抓住全球經濟復蘇的有利“窗口期”,加快搶占國際市場的“回暖紅利”。
中國外貿也正迎來開放革新的利好。到目前,中國已與東盟、新西蘭、新加坡等簽署并實施10余份自貿協定;今年新一批7個自貿試驗區已經設立;多地進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也已完成中期評估。
擴大自貿區試點,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制度等,將進一步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從而提高中國外貿的競爭力。未來,中國外貿應該找準發力點,既要靠規范海外投資和吸引境外投資“兩條腿”走路,以資本流動帶動外貿商品和人才要素的流進流出;也要在新分工體系中找準位置,利用跨境電商等新平臺,精準掌握國際市場需求,同時促進線上線下、物流體系、金融服務等價值鏈的整合,帶動進出口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