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新辦 “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指出,“十四五” 期間新增核準 13 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外資持有 A 股市值達 3.4 萬億元,269 家企業實現境外上市。這一系列數據清晰展現出中國資本市場 “朋友圈” 的擴容態勢,既體現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意愿提升,也是中國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與中國經濟穩定性的有力印證。
擴容動力: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筑牢外資扎根基礎
中國資本市場 “朋友圈” 擴大的核心支撐,在于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帶來的制度紅利與營商環境優化。近年來,監管部門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多措并舉構建穩定透明的市場環境:
制度根基持續夯實:對內深化投融資改革,完善中長期資金入市機制、加力服務科技創新;對外全面取消外資機構持股限制,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制度,滬深港通標的范圍不斷擴大(如納入科創板股票、REITs 等)、交易結算機制持續優化(取消總額度限制、擴大每日額度),大幅提升外資跨境投資便利度。
開放生態加速成型:這些舉措不僅增強了資本市場應對外部波動的韌性,更推動其在全球資產配置中的吸引力躍升。例如,法巴證券(中國)等外資獨資券商相繼成立,貝萊德、富達等外資公募維持高倉位布局能源、醫藥等板塊,形成 “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 的良性循環。
核心吸引力:稀缺優質資產,兼具穩定與成長屬性
中國資本市場匯聚的全球稀缺優質資產,是吸引國際資本的關鍵。當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優質資產矩陣日益豐富:既有金融、能源等傳統行業龍頭,為國際資本提供抵御周期波動的 “壓艙石”;也有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興領域領軍企業,契合全球資本對新質生產力機遇的捕捉需求。正如中信證券指出,國產算力鏈、端側 AI 等賽道有望誕生新核心資產,“茅指數”“寧組合” 中 30% 企業已走出經營拐點,為外資提供兼具穩定性與成長性的配置選擇。
產品支撐:跨境品類擴容,滿足多元配置需求
多層次跨境產品體系的構建,進一步適配了全球投資者的多元化需求。隨著滬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深化,跨境投資產品覆蓋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等類別:例如 “跨境理財通 2.0” 將券商納入試點,14 家券商推出超千只公募基金、債券產品(含多幣種美債),中金財富 “北向通” 產品超 6000 只、“南向通” 基金超 170 只;同時,跨境 ETF、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等新品持續落地,為不同風險偏好、投資期限的外資提供靈活選擇。
展望未來,隨著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深化(如優化境外上市監管、擴大期貨市場開放),中國資本市場 “朋友圈” 將進一步拓展。更大的開放格局不僅意味著更高效的全球資源配置、更多元的投融資渠道,更將增強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推動其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