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3 日,《印尼 - 歐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IEU-CEPA)在印尼巴厘島正式簽署。這一自 2016 年啟動談判、2025 年 7 月達成政治共識的協定,標志著東南亞最大經濟體與歐盟的雙邊關系邁入新階段,印尼也成為繼新加坡、越南后,第三個與歐盟簽署此類綜合性自貿協定的東南亞國家。
超 98% 稅目取消,雙向貿易迎 “擴容窗口期”
作為涵蓋貨物、服務、投資多領域的協定,其核心突破集中在貿易自由化,為雙邊經貿注入強勁動力:
關稅大幅減免,壁壘加速破除:雙方承諾取消超 98% 的關稅稅目及占進口總額 99% 的關稅,其中 96% 商品將在五年內實現零關稅。具體來看,歐盟對印尼出口的機械、家電關稅短期內從 30% 降至零,汽車關稅五年內從 50% 逐步歸零,化學品等材料的出口許可證及相關限制也將取消,直接降低雙邊貿易成本。
雙向增長可期,規模有望翻倍:協定預計推動印尼對歐盟出口增長 60%,拉動國民收入增加 28 億美元,雙邊貿易額五年內或實現翻倍;歐盟對印尼出口額將至少增長 30%(約 30 億歐元),歐洲出口商每年可節省約 6 億歐元關稅成本,貿易潛力進一步釋放。
重點領域受益,覆蓋多產業需求:印尼的棕櫚油、咖啡、紡織品、鞋類、家具等核心出口產品將直接享受零關稅紅利,高科技產品與數字貿易迎來新空間;歐盟的汽車、食品等產業則得以深入東南亞大市場,同時還能享有印尼第一階段加工原材料的關稅優惠。
不過需注意的是,雙方暫未就印尼對歐盟的鎳出口禁令達成調整,這一爭議仍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推進。
紡織業成 “最大贏家”,借政策東風加速升級
在印尼受益產業中,紡織業的機遇尤為突出。作為全球十大紡織品生產國,印尼紡織業 70% 以上產能面向出口,歐盟正是其核心市場之一,零關稅政策將徹底掃清此前的貿易壁壘。
當前印尼紡織業正處于規模與質量雙提升的關鍵期:2023 年市場規模已達 165.4 億美元,預計 2032 年將增至 233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3.88%。在可持續發展趨勢下,有機棉、再生纖維等環保紡織品成為新增長點,且 Calvin Klein、Tommy Hilfiger 等國際品牌已在當地布局供應鏈,進一步帶動產業鏈協同升級。疊加中美貿易背景下國際產能向印尼轉移的趨勢,自貿協定落地將為紡織業注入額外增長動力,助力其實現 “量質齊升”。
供應鏈與投資聯動,關鍵礦產成合作新焦點
協定同時聚焦供應鏈多元化,為雙方關鍵領域合作鋪路。印尼作為全球鎳、銅等關鍵原材料的主要生產國,與歐盟在關鍵礦產、可再生能源領域的供應鏈合作需求日益迫切,這也是印尼協調部長艾爾朗加?哈塔托明確強調的未來合作重點。
投資端已顯現積極信號:2024 年新加坡、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是印尼主要外資來源地,過去五年中國大陸對印尼直接投資達 318 億美元,其中紡織業吸引中資 4.8 億美元,位列各行業第七。隨著協定落地,紡織、關鍵礦產、可再生能源等相關領域的投資有望進一步擴容,形成 “貿易 + 投資” 雙向驅動格局。
目前協定已完成簽署,但正式生效前需通過歐盟成員國、歐洲議會及印尼立法機構的批準。印尼政府正加快法律審查與相關程序,力爭 2027 年 1 月 1 日讓協定正式落地。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馬羅什?謝夫喬維奇將其稱為 “意義重大的新篇章”,對印尼而言,這不僅是獲取貿易紅利的契機,更是借國際合作推動產業升級、鞏固東南亞經濟地位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