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曾是美國關稅沖擊下中國紡織出口的重要高購買力市場,但近年歐洲政治經濟局勢下滑,疊加監管收緊,給中歐紡織貿易帶來多重沖擊。
歐盟大規模查扣中國貨物:2435 個集裝箱涉紡服,8 年損失超 8 億歐元
9 月 15 日,歐洲檢察官辦公室(EPPO)宣布,繼 6 月底查扣近 500 個集裝箱后,又在中遠海運運營的比雷埃夫斯港(“一帶一路” 樞紐)查獲 1935 個中國集裝箱,累計查扣 2435 個,涉電動自行車、紡織品(春秋外套、運動服飾等)、鞋類,部分商品標有歐盟認證碼。
調查顯示,這些貨物通過低估價值、錯誤分類、偽造目的地等方式逃避關稅與增值稅,隨后用虛假信息運往法、意、波等國黑市銷售。初步估算,8 年間給歐盟造成關稅損失至少 3.5 億歐元、增值稅損失 4.5 億歐元,總計超 8 億歐元。此次行動凸顯歐盟除貿易保護外,正通過稅務監管重構中歐貿易秩序,加強對中國進口商品虛假申報的管控。
波蘭關閉邊境致中歐班列滯留:近 300 列受阻,紡織原料運輸中斷
9 月 12 日,波蘭全面關閉與白俄羅斯的所有邊境口岸(含 3 個鐵路口岸),給中歐班列造成嚴重沖擊。波蘭是中歐班列 “咽喉”,近 90% 班列需過境,境內馬拉舍維奇站承擔超 90% 換裝任務,口岸關閉直接切斷核心通道。
目前約 300 列已發車的中歐班列滯留白俄羅斯邊境,所載紡織原料、電子產品等貨物停滯;未發車貨物需轉海運、空運等方式,企業面臨成本上升與時效延誤壓力。
歐洲市場紅利消退,紡織企業需警惕政經風險
歐洲貿易亂象背后是經濟基本面惡化:俄烏沖突推高能源成本、美國戰略收縮,歐洲傳統化工產業外遷,法國因削減福利爆發游行,高購買力優勢減弱。不過短期內歐洲仍有市場基礎,但紡織企業需密切關注當地政經局勢,應對監管收緊與物流波動風險,做好供應鏈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