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 17 日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 25 個基點至 4.00% 至 4.25% 之間。這是美聯儲 2025 年的首次降息,也是繼 2024 年三次降息后對貨幣政策的持續調整。此次降息既是對經濟現實的回應,也折射出政策平衡的艱難,而其能否緩解政治壓力、未來路徑如何,成為全球市場關注的核心。
降息考量:就業疲軟壓過通脹擔憂的艱難取舍
美聯儲此次降息的核心邏輯,是將就業市場的下行風險置于通脹壓力之上的政策傾斜。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就業市場疲軟是當前政策制定者的首要考慮因素。
近期美國就業數據呈現顯著疲軟態勢:美國勞工部 9 月 5 日數據顯示,8 月非農就業人數僅增加 2.2 萬人,較 7 月修正后的 7.9 萬人大幅下滑,且遠低于市場預期;9 日發布的初步修訂數據更揭示,2024 年 4 月至 2025 年 3 月美國新增就業崗位比初始統計少 91.1 萬個,證實就業市場實際表現比此前認知更為低迷。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通脹壓力并未消退。美國勞工部 11 日數據顯示,8 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 2.9%,為今年 1 月以來最大漲幅,通脹呈現 “升溫” 跡象;參加此次會議的美聯儲官員對 2025 年底通脹率的中位數預測值為 3%,仍高于 2% 的長期目標。
這種 “就業疲軟與通脹高企并存” 的局面下,美聯儲最終選擇優先穩就業。正如美國帕特南投資管理公司首席市場策略師埃倫?黑曾所言,決策者們 “認為就業下行風險有所增加,因此他們似乎更關注勞動力市場狀況”。
政治博弈:25 基點難平白宮訴求,獨立性遭挑戰
盡管降息符合市場普遍預期,但從特朗普政府的表態來看,此次調整遠未緩解其對美聯儲的不滿,反而凸顯了貨幣政策與政治壓力的激烈碰撞。
《華爾街日報》將本次議息會議稱為近年來 “最奇特” 的會議之一,處于 “不同尋常的政治時刻”—— 特朗普政府自今年以來頻繁施壓美聯儲降息,7 月更直言美聯儲利率水平至少偏高 300 個基點,認為高利率拖累了美國經濟。此次 25 個基點的降息幅度,與白宮的預期相去甚遠。
會議中的細節進一步暴露了分歧:由特朗普提名、剛出任美聯儲理事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投下唯一反對票,主張應降息 50 個基點。更值得關注的是,米蘭在擔任美聯儲理事的同時仍兼任白宮職務,美國國會民主黨籍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直言其政策獨立性存疑。
對于后續走向,休?約翰遜經濟咨詢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休?約翰遜指出,特朗普政府可能繼續施壓,要求美聯儲大幅降低短期利率,美聯儲的獨立性將持續面臨考驗。
未來走向:數據依賴下的謹慎寬松,空間與風險并存
關于后續貨幣政策路徑,美聯儲釋放出 “數據依賴、審慎推進” 的明確信號,市場預期與官方指引呈現一定差異。
美聯儲決策機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聲明中強調,未來利率調整將 “仔細評估后續數據、不斷變化的經濟前景及風險平衡”。其利率預測 “點陣圖” 顯示,官員對 2025 年剩余兩次政策會議累計降息幅度的中位數預測為 50 個基點,且預計 2026 年僅降息一次,顯現出克制態度。
市場則抱有更樂觀的寬松預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聯儲觀察工具 17 日數據顯示,美聯儲在 10 月會議上再次降息 25 個基點的概率已升至 87.7%,較前一日明顯上升。
但寬松之路仍布滿荊棘。分析人士指出,降息雖能降低借貸成本、刺激需求以支撐就業,但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持續抑制企業與消費者信心,美國經濟整體放緩趨勢恐難逆轉;更關鍵的是,降息與關稅推高物價的效應可能形成疊加,使美聯儲控制通脹的目標更難實現。
安永 - 博智隆公司經濟學家格雷戈里?達科認為,美聯儲可能采取 “更為謹慎” 的態度,2025 年降息次數或少于兩次;德意志銀行美國首席經濟學家馬特?盧澤蒂也表示,鮑威爾和美聯儲 “希望保持中立立場,審慎行事,依賴數據,并為未來的政策預留所有選項”。在就業、通脹與政治壓力的三重約束下,美聯儲的每一步調整都需在平衡中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