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貿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各國持續深化合作,構建起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良好格局,成為區域合作的典范。
RCEP 產業合作委員會秘書長劉欣指出,中國與東盟已連續 5 年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今年上半年,雙邊進出口總值達 3.67 萬億元,同比增長 9.6%;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新能源汽車、無人飛行器等綠色經濟、低空經濟領域的新產業、新業態蓬勃涌現,為經貿合作注入強勁動力,展現出廣闊發展前景。
在東盟成員國中,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是中國前三大貿易伙伴。全球最大自貿協定 RCEP 生效實施 3 年多來,通過持續釋放通關簡化、關稅減讓、貿易投資便利化等制度紅利,推動中國與東盟經貿聯系愈發緊密,為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開辟了新空間。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奎在接受《國際商報》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產業鏈實現深度互補融合。中國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與產能優勢,與東盟國家的自然資源、年輕勞動力及提升中的制造能力形成 “強耦合”,雙方在電子、汽車、紡織服裝等產業鏈上下游協作緊密,區域價值鏈韌性持續增強。中馬 “兩國雙園”、中印尼 “區域綜合經濟走廊”、中新蘇州工業園等旗艦項目成為合作標桿,中國 — 東盟東部增長區、瀾湄合作等次區域機制則加速推動跨境產業鏈構建。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正成為雙邊經貿合作的新增長點。今年 6 月,中國 — 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展示中心、運營服務中心投入試運營,旨在打造人工智能創新合作的公共服務門戶與交流平臺,目前已吸引越南、泰國等 16 家東盟企業簽約入駐,國內 43 個人工智能項目達成合作。
綠色經濟領域,雙方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發電等領域的標準互認取得突破:上汽通用五菱充電樁標準納入印尼法規體系,其在印尼的整車生產基地連續 4 年穩居市場占有率首位,帶動當地 100 多家汽車產業鏈配套企業發展,形成 “中國技術 + 東盟市場” 的共贏模式。
“當前中國 — 東盟經貿合作處于‘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時期,迎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劉英奎表示,自貿區升級將釋放更多制度紅利。今年 5 月,中國 — 東盟自貿區 3.0 版談判全面完成;在日前召開的中國 — 東盟 “10+1” 外長會上,雙方確認完成磋商,同意提交今年 10 月領導人會議核可并簽署,釋放出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打造高水平區域自貿網絡的明確信號。
劉英奎指出,自貿區 3.0 版代表著雙方在經貿規則領域的最高水平對接,其實施將推動合作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該版本在多個領域實現突破:數字經濟領域首次構建覆蓋基礎設施 “硬聯通” 與規則標準 “軟聯通” 的全鏈條框架,推動電子發票、支付系統互操作性及數字貿易規則對接;綠色經濟領域設定 8 個優先合作方向,協同建設跨境智能電網與可再生能源項目;標準互認方面通過聯合開發評定程序、承認檢測結果等效性,顯著降低企業合規成本。“這些制度創新將為雙邊合作創造更開放便利的環境,推動產業鏈深度整合。”
從優勢互補來看,東盟國家對先進制造技術、綠色低碳解決方案、數字化轉型服務的需求 “井噴式” 增長,而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升級,為雙方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的高水平合作提供了巨大空間。展望未來,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將成為合作核心引擎,零碳產業園、智能工廠、數字供應鏈等領域合作將全面提速,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有望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新動能。
放眼全球,中國與東盟合作將持續釋放發展動能,驅動世界經濟增長。RCEP、中國 — 東盟自貿區、亞太貿易協定等自貿安排的網絡化示范效應,將為世界經濟復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注入更多新動力與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