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美國與越南達成一項貿易協議,規定越南對美出口產品征收 20% 關稅,經由越南轉運的第三國貨物則征收 40% 關稅。越南政府稱其為 “對等、公平與互利貿易協定”,這一框架性共識標志著美越貿易關系進入新階段,也給中國出口行業(尤其是紡織服裝業)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回顧談判過程,美國 4 月曾計劃對越南進口商品征收 46% 關稅,談判期間暫定為 10% 基準關稅,最終協議的 20% 稅率是 “折中結果”—— 雖較原提議大幅降低,卻比談判期基準提高一倍,對依賴越南供應鏈的企業影響顯著。
直接沖擊:出口成本與供應鏈重構壓力
對紡織服裝行業而言,最直接的影響是出口成本攀升。已將生產線遷至越南的中國企業,將面臨更高關稅成本與政策不確定性。從供應鏈看,越南生產商品即便符合原產地規則,關稅也至少達 10%(遠超此前基準),部分訂單可能重新評估是否留在越南,倒逼企業調整布局。
更值得警惕的是協議的結構性影響:越南承諾對美國產品實施零關稅并取消主要非關稅壁壘。這意味著美國農產品、機械、紡織原料等可低價進入越南,而越南作為 RCEP 成員國,這些產品在滿足原產地規則后,可能以 “越南原產” 身份通過 RCEP 機制轉口至中國及其他成員國,形成 “美貨經越轉口” 路徑。對紡織服裝業來說,美國化纖、面料等產品若借此進入中國市場,將對本土同類產品構成競爭壓力,擠壓區域市場空間。
破局策略:紡織服裝企業的應對方向
面對挑戰,紡織服裝企業需主動調整策略:
優化越南供應鏈:已在越南設廠的企業,需重新評估布局,通過提升本地生產比例、降低非越南原產成分(如增加越南本地面料采購、優化輔料供應鏈),爭取更低關稅優惠;同時梳理原產地規則細節,確保產品符合關稅減免條件。
分散布局降風險:考慮在東南亞其他國家(如柬埔寨、孟加拉國)或拉美、非洲等地增設生產基地,避免單一市場依賴,尤其關注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的國家,降低關稅成本。
提升產品附加值:從低附加值的加工環節向高端面料研發、品牌設計、綠色制造轉型,通過技術創新(如功能性面料、環保染整工藝)和品牌溢價,減少對價格優勢的依賴,增強抗風險能力。
深耕多元市場: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加大對東盟、中東、中亞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利用 RCEP、“一帶一路” 等區域合作機制,拓展出口渠道。
緊盯政策動態:持續跟蹤美越協議細節落地、RCEP 原產地規則執行等政策變化,聯合行業協會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及時調整出口策略,規避 “轉口風險”。
美越關稅協議的落地,將重塑區域貿易格局。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唯有主動應變、精準布局,方能在復雜的政策環境中守住市場份額,開辟新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