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很多紡織廠將永久關閉。”彭博社23日援引美國棉花協會的數據稱,僅在2023年最后5個月,美國就關閉了8家紡織廠,目前該國僅剩約100家紡織廠。隨著美國國內紡織業幾近消亡,美國的棉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難找到國內買家。
美國底特律新聞網稱,美國紡織廠的棉花需求跌至近140年來的低點。根據美國農業部2月發布的預測,在7月結束的2023—2024銷售年度,美國紡織廠將僅向機器中投入174萬包棉花,這是139年來的最低水平,比去年減少近15%,甚至低于該機構此前的預測。此外,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紡織廠的就業率降至3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棉花曾經是美國南方種植園的關鍵農作物。《紐約時報》稱,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南方都有很多紡織廠。20世紀90年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后,美國減免了對鄰國產品的關稅,大型跨國公司開始將服裝生產轉移到墨西哥。進入21世紀后,零售商紛紛前往亞洲尋找更低廉的勞動力生產紡織品。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自1994年以來,美國服裝制造業的就業人數下降了65%。幸存下來的企業大多是家族企業和私人控股企業。其中許多公司為美國軍方生產產品,因為這些產品按要求必須是“美國制造”。根據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的數據,2022年,在美國銷售的服裝中,只有2.9%是美國本土制造的。美利肯是南卡羅來納州一家有著159年歷史的制造商,生產軍用服裝、汽車腳墊等商品。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哈爾西·庫克說,該國服裝制造業已基本轉移到海外。
北卡羅來納州紗線制造商帕戴爾紗紡的執行副總裁沃里克對彭博社表示,“我們行業和我的公司正面臨前所未見的經濟困境。美國幾乎所有的紡織廠都在大幅削減產能,許多生產線完全閑置。”美國經濟歷史學家科克蘭尼斯認為,如今,南方許多農村地區都陷入了“真正的危機中”。由于美國紡織業受到嚴重打擊,“這些地方失去了大量工作崗位,基本上整個社區都崩潰了”。
彭博社稱,數十年來,海外競爭和合成材料的使用是美國紡織業衰落的主要原因,美國政府政策的變化也加速了紡織業的衰落。2016年,美國國會修訂了《關稅法》,允許進口商免稅運送價值低于800美元的客戶訂單。最低限度稅收門檻的提高,加上電子商務的繁榮,讓非本土快時尚公司快速發展,向美國消費者提供的免關稅貨物數量激增。美國內部,庫存增加和高通脹進一步抑制了該國工廠對本國棉花作物的需求。不過,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國際供應鏈政策高級主管皮克爾認為,紡織業受到的挑戰并不是該規定造成的。皮克爾說,“把‘最低進口免稅額’當作某些國內產業缺乏競爭力的借口,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手段。”
隨著越來越多紡織廠永久關閉,美國國內棉花需求正在加速下降。不過彭博社稱,美國國內棉花需求不會完全消失。除了一部分消費者尋求本土制造外,國防部也對一些美國制造的紡織品存在需求。
彭博社稱,就目前而言,美國棉農還可以依賴一個充滿活力的出口市場,他們可以繼續為海外買家種植棉花。數據顯示,今年美國超3/4的棉花將用于出口。不過,美國棉花協會負責人加里·亞當斯表示,對出口過度依賴使棉農更容易受到地緣政治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美國棉花在海外市場也面臨挑戰:美國棉花出口預計將連續第三年下降,第二大棉花出口國巴西與美國的差距正在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