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供應鏈更加脆弱
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問題對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業產生了深刻影響,原油、棉花等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化纖、棉紡等下游企業利潤空間被明顯擠壓。在供應鏈遭遇新沖擊的情況下,保護主義和區域主義抬頭。紡織服裝業的產業鏈本就長而復雜,需要更加流通的合作和更開放的市場空間。通貨膨脹,高能源價格,高原材料價格,也是影響全球紡織價值鏈的重要因素。
二、產業升級不足,邊際效益低
紡織行業競爭激烈,生產低檔產品技術要求低,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存在偽造、侵權、價格戰等行業問題。我國紡織業由制造走向智造的需求迫切,但當前的轉型速度仍較為落后。服裝行業知識產權侵權范圍廣、侵權事實模糊、維權成本高、維權周期長,這使得創新環境欠缺,本土優質品牌數量不足,仍然停留在以低人力、原料成本為盈利核心的初級階段。
三、RCEP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尚不完善,給我國紡織業跨國投資安全帶來挑戰
雖然RCEP提供了國與國間的紛爭解決機制,在實施過程中更加強調國家間的友好協商與自愿調解,爭議的解決方式是由締約方之間驅動,其運行效率有待觀察。另外,RCEP暫時擱置了企業更為關注的投資者與國家間爭端解決機制(ISDS)條款,規定不遲于協定生效之日起兩年進行討論,并在討論開始后三年內結束討論,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亞太區域投資爭端解決的透明性,增加跨國投資風險管理的難度。
四、我國紡織業在高端環節的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
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和消費革命已初見端倪,我國紡織產業突破價值鏈低端的形勢和任務十分緊迫。當前我國紡織行業在全球供應鏈的制造環節占據中心優勢地位,但在紡織產業價值鏈高端地帶依然缺乏主導權。RCEP生效后,區域內在智能制造、纖維新材料、紡織服裝原創設計、國際品牌和市場渠道掌控等方面將面臨與日本、韓國的競爭,在優質原料資源掌控方面將面臨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競爭。
長期來看,生存環境困難是海外訂單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結果。根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2022年6月發布的企業問卷調查,85%的企業表示客戶訂單外移較為明顯,其中,26%的企業表示客戶訂單外移比例在30%以上。在轉移的比例里,因內有環保政策、產業轉型升級、人口紅利消失導致用工成本提高、招工難等問題,國內不少紡織企業也紛紛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或南亞國家。
05、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未來對策
一、加強技術創新,儲備高素質人才和高端裝備
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應努力開拓新市場、研發新技術,促進數字經濟與產業體系深度融合,更好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利用RCEP帶來的技術交流機會,向發達國家學習高端機械、品牌運營等先進經驗,打造更高質量的中國品牌,從自動化控制、大數據、物流等方面提高“智造”水平,加快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步伐。
二、充分研判RCEP協定規則,優化產業鏈安排
企業應學習RCEP相關知識,充分評估各國貿易協定的原產地、投資、關稅等有關規則,在進行產業鏈布局和投資合作的時候,通過對比選擇更利好的自貿協定,以期更優質的資源配置。企業還需研究RCEP成員國的海關程序、檢驗檢疫、技術標準的規則,評估現有進出口環節和物流安排,簡化貿易流程,充分降低貿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