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供應鏈問題緩解等利好驅動,今年上半年,全球貿易呈現弱復蘇態勢,但是各國表現明顯分化。此外,在經濟全球化受到沖擊的背景下,貿易區域化特征愈加明顯。
貿易增長有所回升
主要國際機構近期發布的報告和監測數據表明,全球貿易在今年上半年處于弱復蘇態勢。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全球貿易更新》報告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在此前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后回歸增長態勢。其中,全球貨物貿易較去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9%,增長約1000億美元,全球服務貿易環比增長2.8%,增長約500億美元。
世界貿易組織5月31日發布的《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為95.6,雖然低于基準點100,但比今年3月發布的92.2略有上升。表明今年二季度全球貨物貿易延續了一季度的復蘇態勢。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5月中旬發布《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年中更新報告預計,世界貨物和服務貿易2023年將增長2.3%,較年初預測值有所提高。
過去幾年,諸多因素沖擊全球供應鏈,嚴重干擾了全球貿易發展。如今,非必需消費品短缺和交貨延遲現象都有很大改善,成為全球貿易復蘇的重要推動力。標準普爾的全球制造業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供應商交貨時間已達到2009年4月以來最快。從庫存角度來看,5月份制造商采購庫存略高于2023年一季度平均水平,制成品庫存則接近平衡。
貨運市場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國際航空運輸協會6月1日發布的全球航空貨運市場定期數據顯示,2023年4月份,全球航空貨運需求量同比去年持續下降,但降速放緩。同期,全球航空貨運運力同比增長13.4%,與2019年4月相比增長3.2%,這也是3年來航空貨運運力首次超過疫情前水平。此外,由于2020年至2021年期間大量新簽集裝箱造船訂單開始集中交付,集裝箱航運行業運力大幅提升,帶動航運價格進一步下降,顯著改善了貿易供應鏈的流暢度。
盡管全球貿易表現有所好轉,但是下半年能否延續復蘇態勢,前景并不明朗。有分析指出,盡管2023年全球貿易增速預計會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未來仍面臨很多風險因素。聯合國貿發會議和世貿組織等國際機構在研判2023年下半年全球貿易時,都提到了全球經濟放緩、通脹、金融市場動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風險。各大機構普遍認為,2023年下半年全球貿易面臨的負面因素影響或超過正面因素。
貿易結構更加多元
在全球貿易弱復蘇的背景下,貿易品類表現大不相同,世界各國表現也分化明顯。
全球經濟轉型態勢在當前的貿易結構中體現得很明顯,傳統大宗貨物的國際貿易依然比較疲弱,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類消費產品,以及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與綠色發展相關的產品,以及數字貿易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亮點。
世貿組織《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各成分指數中,汽車產品指數為110.8,表現在趨勢水平之上,集裝箱運輸指數、空運指數、電子元件指數表現疲軟,均低于趨勢水平。
從各國表現看,發達國家需求疲軟,并對全球貿易造成了較大影響。新興市場國家貿易增速較高,成為推動全球貿易增長的重要引擎。
今年前5個月,歐盟整體對外貿易額為21463億歐元,同比下降2.1%。其中,進口額為10874億歐元,下降7.8%。同期,美國貨物貿易總額為21389.33億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貨物進口總值13013.79億美元,同比下降6.4%。
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需求疲軟嚴重影響了部分國家的外貿表現。越南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越南進出口總額3166.5億美元,同比下降15.2%。其中出口額為1644.5億美元,同比下降12.1%,進口額為1522億美元,同比下降18.2%。韓國關稅廳發布的暫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韓國貨物進出口總值為6409億美元,同比下降10.02%。其中,貨物出口總值3073億美元,同比下降12.3%,貨物進口總值3336億美元,同比下降7.7%。
貿易品類結構較為合理、貿易伙伴更加多元化的國家外貿表現則相對穩健,中國便是典型。今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0.1萬億元,同比增長2.1%。從增量看,上半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增加了4000多億元,相當于去年一整年300多萬輛汽車出口的總值。包括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等貿易表現強勁,出口合計增長61.6%。從貿易伙伴看,上半年,中國對歐盟進出口2.75萬億元,增長1.9%,對美國進出口2.25萬億元,下降8.4%。但是對東盟、拉美、非洲、中亞五國的進出口規模同比分別增長5.4%、7%、10.5%、35.6%,均高于同期整體進出口增速,成為中國外貿表現穩健的關鍵因素。
貿易區域化特征明顯
今年上半年,多邊貿易體制迎來諸多考驗,呈現深度演變態勢,貿易區域化特征愈加明顯。
5月17日,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正式生效。歐盟對CBAM的實施設置了時間表,2023年至2026年為征收碳關稅過渡期,2027年正式開征碳關稅,2032年完全取消免費分配配額,將全面征收碳關稅。市場人士認為,CBAM正式實施后極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其他發達國家將快速跟進,制定自身的CBAM法案,促進創建低碳產品貿易的全球貿易規則,削弱發展中國家出口價格優勢,形成低碳貿易壁壘。
美國在國際貿易中延續了保護主義立場,并繼續把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象。美國商務部6月29日發布《2023年國家出口戰略》報告。美國商務部表示,報告重點介紹了“幫助美國企業克服貿易壁壘并在全球銷售商品與服務的政府計劃和資源,列舉了美國政府為促進一些行業的出口而采取的行動”。在制造業,除了向美國的出口企業提供傳統的貸款、貸款擔保和保險以外,美國進出口銀行還被授權建立“中國與轉型出口項目”,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計算、半導體、可再生能源等10個出口領域幫助美國出口商與中國進行競爭。
盡管受到沖擊,多邊貿易體制依然表現出了很強的韌性。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干事張向晨近日表示,當前,全球生產和貿易正在逐步回歸正常,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主體地位沒有動搖,表現出很強的不可替代性。同時,經濟全球化處于調整期,一些區域和領域在放緩,另外一些區域和領域則在加速,具體表現為價值鏈和供應鏈在地理上的重新布局。
區域貿易得到強化是這一發展態勢的重要表現。6月2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對菲律賓生效實施。至此,RCEP全部15個簽署國均完成生效程序,并相互實施關稅減讓。這標志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
RCEP自去年初實施以來,各成員國貿易往來更加密切,區域內貿易成為拉動貿易增長的關鍵力量,本地區持續成為全球貿易投資的熱點,讓各成員國明顯受益。以泰國為例,泰國駐華大使館商務公使鄭美云表示,RCEP于2023年1月1日在泰國生效,通過相關統計發現,泰國和14個RCEP國家總的貿易額今年增加了大約7%,占泰國總貿易額的55%。
信息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