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旗下萬國郵政聯盟(UPU)近日發布聲明顯示,8 月 29 日美國 “暫停 800 美元及以下進口包裹免稅待遇” 新政策實施當天,192 個成員國寄往美國的包裹數量較 8 月 22 日大幅下降 81%,全球已有 88 家郵政運營商全面或部分暫停對美包裹寄遞。美國此次取消 “小額豁免”,聲稱旨在防止 “對等關稅” 被規避、應對貿易逆差引發的緊急狀態;盡管價值低于 100 美元的個人互贈包裹仍可免稅,但企業已徹底失去這一便利,即便《1930 年關稅法》中小包裹免稅的法律框架未被廢止,全球商品通過小包裹對美出口的實際渠道已實質關閉,美國進口關稅門檻顯著抬高。值得注意的是,多數與美達成 “對等關稅” 協定的國家,此前權衡關稅利弊時并未納入這些新增成本。
美國小包裹免稅規則調整,正從關稅成本與合規成本兩方面對全球貿易及美國本土市場產生沖擊,進一步重塑其在全球市場的貿易地位。
從關稅成本看,美國進口商品實際關稅水平明顯攀升。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數據,2024 年美國海關共處理 13.6 億個小包裹,較 10 年前增長 10 倍;今年 2 月小包裹日處理量更是達到約 400 萬個。如今這些商品關稅從 0 增至至少 10% 以上,供應鏈成本大幅增加,且新增成本沿產業鏈向下游傳遞,既直接壓縮市場需求,也對供給端形成反作用力。更關鍵的是,小包裹貿易并非僅涉及最終消費品,還廣泛覆蓋美國制造業所需的原材料與中間品,關稅上漲將顯著推高本土制造業運行成本,加劇通脹壓力。同時,國際貿易網絡的復雜性使得貿易需求變化會成比例放大至物流、金融、貨代清關等配套服務領域,不僅改變貨運企業航線安排,還將推高融資、保險及信息服務成本,引發連鎖反應。
而合規成本的增幅甚至超過關稅成本,且影響更為深遠。對企業而言,長期依賴的小包裹寄遞商業慣例被打破,基本規則的變更迫使企業重新調整運營模式;對出口國而言,各國需同步修改監管體系,增加額外管理義務。根據美國行政令,國際郵政貨物需從兩種納稅方式中選擇:一是按產品原產國 “對等關稅” 稅率征收從價稅;二是有包裝商品按 “對等關稅” 稅率分檔征收從量稅 —— 稅率低于 16% 的每件征 80 美元,16% 至 25% 的每件征 160 美元,高于 25% 的每件征 200 美元,同時原產地認定要求也更為嚴格。受此影響,印度、法國、比利時等多國已在 8 月下旬宣布暫停對美小包裹發貨。
此次政策調整的影響還遠超關稅本身。美國行政令提及,相關措施部分為應對包括芬太尼在內的 “緊急經濟狀態”,這意味著商品入境美國可能面臨更嚴格的檢驗檢疫程序:不享受免稅的商品需填報更詳細的產品及來源信息、提供額外證明材料,并接受更嚴格的檢查。這一設置不僅增加出口方義務,也為美國海關未來以非關稅手段設置入境壁壘留下操作空間。
盡管全球對美郵政業務暫停未必是永久性的,但其深遠影響已逐步顯現,而貿易格局要實現新平衡需耗費較長時間。近年來,小包裹免稅政策已成為全球跨境電商發展的關鍵支撐,百余個國家和地區依托這一規則開展貿易,它既是廣大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化的重要途徑,也讓支付能力較弱的群體得以享受全球化紅利。美國此次調整顯著削弱了其與全球市場的電商合作基礎,將對跨境電商國際版圖造成沖擊。不過,技術創新趨勢不會因單一國家的政策阻撓而停滯,跨境電商作為經濟全球化與通信技術升級、線上社交網絡演化的產物,仍將為美國以外的國家加強經貿聯系提供支撐,甚至可能因美國政策倒逼,加速全球跨境電商網絡的優化與資源流動效率的提升。
相較之下,美國消費者與依賴國際供應鏈的中小企業將面臨直接壓力。美國政府看似堵住了 “關稅漏洞”、可通過增稅填補財政缺口,但缺乏足夠購買力的弱勢群體將被迫二選一:要么以更高價格購買美國本土替代產品或加稅后的進口商品,要么壓縮需求、推遲消費。無論哪種選擇,都會導致社會福利下降,而美國市場的壟斷者反而可能從中受益,進一步加劇社會貧富差距,抑制市場創新的意愿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