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當前中國的貿易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東盟、中東、非洲、歐洲等在中國出口中的占比日益提升,且由于全球美元荒等緣由,中國與這些地區貿易通過人民幣進行貿易融資的比重越來越高,同時這些地方的貿易偏好具有較強的價格敏感型。這意味著這一地區貿易伙伴的風險御寒能力相對較弱,運價大幅上漲不僅會增加貿易伙伴的風險,也不可避免會放大人民幣貿易融資的風險敞口。其次,據外媒報道,航運企業正在忙于向托運人解釋,后者可能面臨貨物延遲到港。馬士基公司首席執行官柯文勝表示,“歐洲更依賴蘇伊士運河”,延遲到港時間可達2至4周。蒙特倫表示,亞洲可能受空集裝箱短缺影響,空集裝箱運至有需要的地區可能將延誤10至20天。中國紡織外貿企業也要做好與客戶的解釋工作,如果因為運力而影響貨物延遲到港時間需要及時告知客戶。
最后,紅海局勢對全球供應鏈也將產生直接影響。相對于在簽約前就鎖定運價的特種船運輸等,集裝箱運價是隨行入市,其運價上漲直接影響的是產業供應鏈的變動,且對時間敏感型與價格敏感型群體都將產生不利影響,這將直接影響產業供應鏈的穩定性,考驗貿易商的庫存管理能力和短期的資源配置能力等。畢竟,對于許多重構重塑的供應鏈,如何消化吸收運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等,最終取決于其在產業鏈上提供的經濟增加值,附加值越高,抗運價上漲能力就越大。12月9日,英國進出口研究所表示,當前大量貨物運輸面臨延遲的風險,無法在今年圣誕節及時抵達。不僅是物價可會能因此抬升,能源供應如果出現短缺,還會引發更嚴重的通脹問題,最終將影響全球貿易復蘇進程。對于紡織企業,紅海沖突的影響有很多變數,需要動態應變,近期海外訂單下達時需要事先查詢路線是否會受紅海沖突影響,不要因為紅海沖突影響了客戶的到貨時間,以免出現延期交貨造成的交付風險。
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