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開始,全球紡織市場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特殊情況,中國紡織人仿佛就進入了一種“熬”的狀態,但一旦進去了,仿佛就出不來了。
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回顧過去幾年,市場上總會有一種預期,再過半年,悲觀的紡織人也是預計在下一年,紡織市場就會迎來拐點,“報復性下單”就會慢慢到來。但事實卻是,行情一年比一年變得更差,現在每一年的行情,都是過去最差的,卻又是未來幾年內最好的。
20、21年,因為歐美持續發債印錢,民眾實際消費能力不降反升,又因為我國政策給力,紡織品出口快速增長。但這樣的發債印錢明顯是不可持續的,隨之而來的就是2023年大通脹,歐美國家持續加息,經濟低迷,歐美民眾消費能力出現明顯縮減。
而這種由政治經濟結構性問題所帶來的消費萎縮,還遠遠沒有來到盡頭。眼看著全球經濟越來越差,歐美的政府因為經濟問題表現出的一個又一個魔幻形式主義情節,一切似乎還在等待一個導火索,把這一系列矛盾來一個不破不立的總爆發,在這個總爆發到來之前,市場行情的拐點很難到來。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現在正來到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過去歐美發達國家消費力強,是因為他們單位勞動時間產出是中國的幾倍。過去有3億件衣服換一架波音飛機,當時哪怕是在發達國家刷盤子,賺到的錢都是國內可望不可及的。因此,就是這樣的收入支撐,使他們的普通民眾購買力也能達到極強的水平。
但想要維持這樣的收入差卻不容易,隨著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一次次突破,以及國際話語權的增強,這種明顯不合理的收入差必然出現被扭轉的趨勢。但這種收入差卻又是發達國家的立身之本,是高福利的來源。這種轉變,代表了購買力的轉移,代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是百年未有大變局的一部分。
脫鉤?很難
為了抵制這種改變,西方一直存在一種和中國脫鉤的聲音,想要靠著東南亞國家的制造業來取代中國。不可否認的是,東南亞的紡織行業近兩年發展速度非常快,不少本地的紡企也去那邊投資,很多技術含量較低、勞動密集的產業轉移也非常迅速,中國紡織企業近兩年感受到了很大的競爭壓力。
但同時,很多需要一定門檻的產品仍然在中國生產才具備最高的性價比,這不僅是因為多年來的技術積累,更重要的是08年開始持續十幾年的天量基建投入所帶來的差距,這些投入使中國擁有更穩定的電力,更便捷的交通,更高速的網絡,更完善的配套……而正是因為有這一切作為積累,中國紡織才能玩得轉“快時尚”這一套,把庫存壓得極低的同時,還能讓消費者用極低的價格買到質量合格、款式時尚的產品,企業還能有利潤。
這種風潮還流行到了美國,現在美國最火的服裝消費類app,已經希音和temu(美國拼多多),但這種快速反應,性價比又極高的服裝,在東南亞基建發展起來之前,依然只有中國能做。因此哪怕因為種種原因,西方設置了再多壁壘,但只要有轉口貿易的存在,脫鉤就很難實質性地達成。
隨著海內外居民收入被逐漸拉平,決定購買力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就變成了人口,北美、歐洲加上日韓的總人口也堪堪能和中國持平。因此,內貿未來必然是大趨勢,雖然在現階段,因為內卷、外貿不景氣等多方面的因素,市場的利潤被壓得很低,但整體而言,內貿未來的增長潛力或許會大于歐美國家消費復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