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前經濟形勢的復雜嚴峻,三駕馬車中的外貿也面臨著有史以來的最大不確 定因素。因為美中貿易戰、新冠后續影響、中國勞動力人口紅利的消失和成本的提高, 中國制造的優勢正日趨消失。進出口商會企業更該有所思、有所為,變 Made in China 為 Made by China!
為實現中國制造的二次突破和二次飛躍,應充分利用中國改革開放 40 多年積累的外貿經驗,讓進出口商會成為外貿企業家交流平臺,以便資源共享和抱團再起。如下幾點設想供大家共同探討:
一、原輔材料中國化,終端產品海外化
中國制造業有完整產業鏈,原輔材料供應完善,且歐美加稅只是針對終端產品, 故原輔材料中國化將為未來海外制造提供 良好基礎。特別是可以規避一些經濟和政治影響,使得經營生產穩坐釣魚船。
二、科技創新型企業中國化,勞動密集型企業海外化
針對人口紅利的消失,用人成本上漲, 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先轉移至海外勞動力成 本低的國家,能提高產品競爭力;用人少的企業穩住國內市場,通過加強服務和設計創新,實現向發展中國家平穩有序轉移。
三、技術復雜、制造難度高的中國化
技術簡單、產品批量大的海外化對于中國制造來說,難度高、單量小、交期急的訂單可爭取到更好的價格,憑中國制造幾十年的底蘊加上經驗豐富、優秀的管理、生產經驗,足以短暫維持。而技術含量低,生產批量大的,便于海外工人快速上手,待時機成熟時逐漸增加制造難度,實現逐步轉移。
四、一次制造設備折舊中國化,二次折舊海外化
隨著制造業的發展,中國產業不少制造 設備已經在中國完成折舊或部分完成,很多 仍能使用不少年限,可實現二手設備海外市 場轉移,且二手設備對不少國家仍可作為投 資,一方面可減少投資成本,實現設備再利 用;另一方面也能消化國內之不良資產。貿 易公司既可增加原輔材料出口,又開拓了二 手設備的出口新模式,提高中國制造競爭力!
五、 產品接單管理中國化,產品生產銷售海外化
長期以來,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外貿業務人才,他們出眾的溝通能力、語言能力和訂單管控能力,可繼續在中國發揚光大; 將生產、銷售放在海外,節省生產時間和運輸費用,可使產品快速進入國際市場。實現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甚至可以壟斷當地市場。
繼續發揮國內強有力的新產品開發功能,在開發時間上加快速度,使產品快速面向市場,特別是季節性產品更新速度快,誰搶占市場誰就占有了先機。
六、 資金利用選擇化,利潤最大化
在企業運營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國家間的匯率差異并分析資金成本優劣,從而將自身的競爭優勢做到最大化。因為不同時間、不同國家和地區總存在著匯率和成本差異, 外貿進出口要善于利用地區差及時間差,盡可能地規避匯率損差,才是其利用資金的訣竅所在,也是增強企業自身優勢,減輕財務管理成本的一把利刃。
綜合上所述中國產品、中國制造和中國外貿依然有著強勁的實力。新時代、新挑戰下的中國進出口急需戰略思維的根本性轉變,戰略迂回、戰略轉移是變革時期和變革思想的聚焦點。
愿 Made by China 融入新時代,走進新世界,形成由中國人本土遙控,產品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生產和銷售的循環,這也是“一帶一路”政策下的多循環宏圖。
世界經濟雖周而復始,愿中國制造生生不息!
(作者簡介:茆永忠,外貿專業院校畢業,從事進出口工作三十余年,先后在國企和民企中擔任進出口總經理職務,有豐富的進出口實戰經驗。在亞非拉多國成功將中國制造引向世界制造,在亞非拉從事制造業員工達七千多人,在復雜的國際風云變幻和嚴 峻形勢下總能逆勢而上,穩中有進。該文是其在揚州市進出口商會會員企業會議上的講話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