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USDA美棉出口周報顯示,2022年12月份以來,中國買家不僅簽約進口2022/23年度美棉同比大幅下降,而且取消合同、轉讓合同的現象比較頻繁(其中12月9日至15日,單周一次性取消3.27萬噸美棉合同,還不包括轉讓給越南、印尼等相關國家的棉花合同)。
從盤面上來看,12月上中旬ICE棉花期貨各合約較大幅度下挫(主力3月合約從87.23美分/磅跌至77.80美分/磅),美棉船貨、保稅棉報價應聲下調,不僅沒有激起中國紡企、貿易商簽約熱情,反而加大取消合同力度,令部分美棉出口企業、國際棉商措手不及,大多以銷售方回購合同、推遲合同執行或商毀約等多種方式處理。
一些山東、江浙等地涉棉企業判斷,2023年1-3月中國買家取消美棉合同或仍將持續,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幾點:
一是2022/23年度美棉因天氣、采收等原因顏色級、品質指標等同比下滑,或與紡企的實際需求匹配度下降。據USDA統計,12月30日至1月5日美國本年度新花分級檢驗10.85萬噸,僅77.8%達到ICE交易要求,但較前周增0.5個百分點;本年度累計分檢290.55萬噸,同比減6.2%,82.8%達交易要求,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部分中國買家對美棉分檢結果心存疑慮。
二是隨著ICE棉花期貨主力合約上破85美分/磅,盤面震蕩區間上移至85-90美分/磅,內外棉花價差再次擴大,中國買家ON-CALL合同點價期只能被動后移。
三是2021/22年度巴西棉、澳棉等對中國市場報價、裝運持續發力,性價比顯然較2022/23年度美棉更有優勢。如1月9-10日,12/1月船期中國主港巴西棉M 1-5/32報價與美棉的基差維持在2-3美分/磅,但從等級、品質指標、可紡性來看,巴西棉已完全可以替代美棉。
來源:中國棉花網